风力发电盈利前景不明。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行业统计调查,7月份,五大发电集团的风电业务利润亏损1.4亿元,为今年以来首次出现亏损,利润环比6月降低8.2亿元。然而对于这组亏损数据,业内企业却鲜有同声附和者,并不愿意承认企业经营陷入困难。 但风电行业获利困难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前期受乐观预期激励大规模上马的风力发电设备,现已遭遇到产能“相对过剩”的尴尬。研发实力短腿与入网技术壁垒,已捆缚了我国风力发电产业的活力。扭转这一局面的关键就在于,尊重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导风电行业回归到先严格技术标准,其后开展市场实践的正常发展路径之中。 日本核泄漏事件让各国更加关注安全能源的开发进程,而风力发电因其符合绿色经济的理念而具有广阔前景。然而,我国风电先期入围者至今无法体会到跑马圈地的快意。一方面,近期紧缩性货币政策抬高了流动资金的稀缺性,风电企业借贷成本也水涨船高。进入7月份,五大发电集团的财务费用同比增长42.9%,增速环比提高了11%。另一方面,甘肃酒泉、甘肃瓜州与河北张家口等地接连发生风电机组脱网事故,风电企业“受命”进行低压电穿越能力改造,业内估算每台风机的改造费用将达到50万元,这也让风电经营成本陡增。受到这些不利因素的冲击,风电业难以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事实上,我国风电行业在经历了发电机组“大跃进”式投产热潮之后,便整体放缓了前进的步伐,并网困难成为横亘在产业发展之路上的一块顽石。而这才是困扰风电业的主要症结所在。数据显示,2010年底我国除台湾省外累计风电装机容量44.73GW,全球累计装机排名由2008年的第四位、2009年的第二位跃居到了第一位。遗憾的是,这些发电机组并未同步转化为风能并被市场吸纳,而是陷入到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窘境之中。究其根源,风电是一种间歇性电源,且我国陆地风能资源又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地区、而用电负荷中心在东部,这就对电网储存、传输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形之下,我国西北部电网结构相对薄弱,技术改造短期内难以与新能源发电需求相匹配,从而引致风能发电机组大量闲置的结果。设备市场产能过剩的局面又引起制造商间的恶意竞争,在风电机组及配套设备市场上屡现“低价低质”问题,进而在风电市场上形成了恶性循环。 其实,风电利用的环保性主要体现在终端消费环节,而发电机组的生产制造过程却具有污染性。就此而言,风电“滞销”更会恶化环境保护的初衷。由此,主管部门对于风电产业何去何从也陷入到困惑之中,以至于无法给出明确结论。比如,包括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等政策举棋不定,风电补贴资金不足的问题也未能得到解决,导致我国风电产业亟待探寻突围之路。 常言道,欲速则不达。纵览海外风电市场的成长轨迹,许多国家都是事先明确了风电优先上网、政府补贴电价、可再生能源配额方式等产业规划,此后再着手风电技术的孵化工作。例如,丹麦的《可再生能源促进法》就对风电机组的检测认证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只有通过严格检测的风电机组才能并网。西班牙电网公司对风电场的发电预测进行严格考核,误差比例超过20%则需要向电网企业缴纳罚款,以此激励风电场提高预测精度。在这些要素得到夯实的基础上,发达国家才敞开产业发展的大门,放手风电业务规模化发展。显然,我国风电行业正是因为忽略了对入门要素的培育工作,才导致如今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而只有回头对这些核心环节进行“补漏”,才可能重新提振风电的市场信心,以效益带动产业发展。马红漫(立博平台,立博官网第一财经频道主持人;经济学博士) |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风电产业须重补“技术课”
发布时间:2011-08-30
大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