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题图片 无锡尚德公司一角。 资料图片 2003年,在全球太阳能电池市场中,中国企业市场占有率为1%,那时候,尚德还名不见经传,赛维LDK甚至还没有成立。7年之后,2010年我国太阳能电池制造商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飙升至50%,像尚德、英利、赛维LDK、保利协鑫等,在国际市场叱咤风云的中国企业随口就能报出多家。 中国已经成为太阳能电池制造大国。 太阳能电池制造,是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链的环节之一。整个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大致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应用系统5个环节。目前世界太阳能光伏技术包括晶硅、非晶硅薄膜、铜铟镓硒(CIGS)等多种选择,但从技术成熟和成本角度来看,晶硅太阳能电池技术占据了目前90%以上的市场份额。所以目前国内领先的光伏企业多以晶硅特别是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为主。 出货量占据全球半壁江山 部分国家光伏补贴额下调和业内产品价格下跌所带来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影响了太阳能电池制造商的业绩表现,但是我国企业仍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二季度,尚德收益额达到8.307亿美元,赛维LDK净收入4.994亿美元。而曾排名全球太阳能电池制造商首位的美国福思第一太阳能(First Solar)的净销售额不过5.33亿美元。 在毛利率方面,以硅料和硅片生产为主的保利协鑫光伏业务毛利率今年上半年实现44.2%。 在数据背后,支撑这些不俗业绩的,正是行业领军企业强势增长的出货量。今年二季度,尚德出货量年度增长了48%;英利电池组件出货量同比第一季度上涨了36.6%,创出了410MW(兆瓦)的历史新高。 在2010年,我国太阳能电池组件产量达到8.7GW,出货量攀升到全球市场的50%。其中,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光伏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出货量达1572MW,同比增长123%,约占全球市场份额11%。 中国光伏产业联盟和国际半导体设备材料产业协会今年3月发布的《2011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大陆晶体硅电池的制造产能在2011年还将从21GW进一步扩大至30GW。 产品95%用于出口的中国太阳能电池制造商已经处于行业全球领先者位置,在全球前5大太阳能电池制造商中,中国企业已经占据四席。 “国际领先”从何而来 是什么使中国在太阳能电池制造这一新兴产业中快速腾飞? “抓”住了机遇。2004年,德国出台的《上网电价法》强力推动了“10万屋顶计划”顺利进展,也带动了太阳能电池市场需求爆发式增长并不断持续攀升。2001年创立尚德的归国学者施正荣抓住了这个机会。2005年12月,尚德成为首个赴美IPO直接登陆纽交所的内地民营企业,通过海外融资开始迅速扩张;曾经经营着亚洲规模最大的劳保用品生产企业的彭小峰也抓住了这个机会,在了解到德国正在大力推广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信息后,他在2005年7月成立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并在之后迅速选取上游硅片生产作为突破口。还有很多中国企业同样抓住了这一机会,他们的敏锐与果断,开创了今天我国光伏行业的繁荣景象。 “创”新了技术。在太阳能电池领域,“中国制造”能够迅速崛起,也源于他们不是国际“代工”,而是依托自己的自主技术走天下。在短短的几年间,他们从最初的购进设备和技术,变为自主改进、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提升品质。2009年,赛维LDK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生产800公斤G6型多晶硅锭的企业,过去单炉硅锭一般为200多公斤,最大的也只有450公斤,此次赛维LDK成功研制出800公斤铸锭技术可使单炉产能提高50%以上,单位能耗降低10%左右。正是凭借着这些创新,赛维LDK在上游硅料硅片领域屡有突破,在短时间内异军突起。 “选”对了策略。我国太阳能电池制造商在国际市场的快速上位,也得益于产业链整合策略的准确把握。在整个光伏产业处于不成熟、不均衡的时期,我国太阳能电池制造的领军企业多选取“垂直整合”策略,即将业务延伸到整个产业链,借此实现迅速扩张规模和降低成本。以尚德为例,现已形成的是“橄榄核型”的自有或自主供应链,在整个产业链中,专注于电池和组件,并向上游硅片以及下游项目开发发展。目前,尚德上游的硅料自给率约16%,硅片自给率达40%,光伏设备和装备按价值国产化(包括自给)率达10%,下游的系统自给率达20%至30%。产业链的整合使尚德在2010年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出货量达1572MW,材料以自给为主的组件一体化生产成本降至每瓦7元左右(不含其他成本)。 迎接新一轮挑战 我国太阳能电池制造业现在已经小有规模,具有实力的代表性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据相关行业数据统计,在我国光伏产业链中,多晶硅生产商总共有20家到30家,硅片企业有60余家,电池企业有60余家,组件企业有330多家,行业年产值超过3000多亿元,进出口额220亿美元,就业人数30万人。 8月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我国全国性光伏上网标杆电价,政策一出,人们对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需求的走旺充满期待;与此同时,一度削减政府补贴的欧洲国家,开始重新将新能源规模向太阳能领域倾斜,这些国家的太阳能装机容量有望重新回到新的上升通道;再加上美国加入到太阳能光伏领域的扶持行列,使得全球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趋势更为乐观。 这一切新需求的产生,使太阳能电池制造业迎来新的发展机会。对我国太阳能电池制造商来说,这将是新一轮竞争与挑战的开始,也可能是再上台阶的机会。 无论是电池组件交货量做到全球最大的尚德,还是专精多晶硅和硅片的保利协鑫,无论是深耕完整产业链的英利,还是在产业链两端不断累积优势的赛维LDK,在竞争中各显身手的领军企业,在新的形势下都在开足马力。 尚德规划,2011年产能扩至2.4GW,实现产值300亿元,出货量争取达到2.2GW,占领全球近12%的市场;赛维LDK在完成对美国太阳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收购、在合肥增建新的电池生产基地等动作后,力争今年底实现硅料产能25000吨,硅片产能4200 MW,电池产能2000MW,组件产能3200MW;英利集团董事长苗连生8月底表示,将在年底前投产700MW新增产能,使英利总产能达到1.7GW;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在早些时候曾宣布,计划投资177亿港元,今明两年内在现有2.1万吨多晶硅产能的基础上扩充至6.5万吨,这几乎达到我国现有多晶硅材料有效产能的总和。 在产业处于发展初期的太阳能电池制造业,“快”字诀看来是必不可少,然而随着每一轮新的发展浪潮,对于企业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已经占有产业发展先机的中国太阳能电池制造企业若想傲立潮头,要做的将不仅是规模扩张。(记者王薇薇) |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自主技术走天下——我国太阳能电池板制造业巡礼
发布时间:2011-09-05
大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