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博平台,立博官网

图片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能源去核化能走多远
发布时间:2011-09-09 来源:半月谈

今年3月,日本遭遇大地震和海啸袭击后,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严重泄漏,不但在日本造成灾难,而且引发了全球对核能安全的焦虑。今年6月,意大利通过全民公投,与核电说“再见”;德国已通过法案,计划到2022年底前分阶段关闭所有核电站;而日本媒体7月底公布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7成民众支持时任首相菅直人的“去核电”主张,赞成分阶段降低对核电的依赖。

记者:意大利、德国和日本这三个国家,都在做核能的减法,甚至要清零,还有更多的国家会这样做吗?“去核电”会不会成为世界潮流?

李长久: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弄清楚核能在整个能源中的地位。目前,全球最主要的能源还是传统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性、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2010年,传统化石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占86%,比重相当大。在美国,这一比例是85%,在中国是92%。

由于它们是不可再生资源,越开采越少,核能因此成为重要的替代能源。截至2010年,全世界有31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核设施,有439所核电站在运行,核能发电量占全球总发电量的1/6。

比较各国核能在发电总量中的比重,法国最大,达77%,比利时为54%,斯洛伐克为50%,乌克兰、瑞典都在40%以上,韩国、日本在30%以上。

大多数国家要在短期内摆脱核能,还是相当困难的。目前,明确表态的也只有这三个国家。以日本为例,日本总共有54座核电站,目前只有17座正常运转。今年夏天,日本列岛电力普遍紧缺。日本政府曾测算,如果现有核电全部停运并以新增火力发电弥补缺口的话,燃料成本将增加380亿美元。

记者:这是否意味着,即使发生日本那样严重的核事故,也无法从根本上影响核电的发展?

李长久:从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第一座核电站至今,总共发生了三次大的核事故:第一次是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第二次是1986年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第三次就是今年日本由地震和海啸引发的核泄漏。

每一次核事故,都对核电的发展产生延缓作用。但是,最终都没有阻碍核电业的发展。因为缺少化石能源,没有其他的选择,此外,核电安全技术也在不断提高。

记者:人类需要从这些核安全事故中,吸取哪些教训?

李长久:首先是地址的选择。选址要避开地震带,靠近海边的话,要充分考虑海啸等因素。

第二,核废料的处理。这个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在欧洲,还没有禁止核废料的外运;大部分欧盟成员国没有建设核废料处理设施,甚至连计划都没有。核设施附近的居民对放射性废料的处理不知情,没能参与决策。欧盟已要求各成员国2015年前拿出核反应堆废料处理方案。

第三,核原料的问题。核裂变产生能量,所需原料主要是铀。1公斤铀裂变所释放的能量,大约相当于2500吨煤或2000吨石油燃烧时所释放的能量。但铀资源比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化石燃料的蕴藏量还要少。

最后是关键性的一些技术需要提升、完善。当多种危险同时发生的时候,如地震、海啸,安全问题如何解决。

记者:现在新能源很受欢迎,它们能取代核能吗?

李长久:新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把新能源分为以下三大类:大中型水电;新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穿透生物质能。

人们对其中的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寄予厚望,但是,能源的进化过程比较缓慢。例如,数据表明,目前太阳能发电所占人类能源需求还不到0.1%。据估计,到2050年,化石能源仍为人类提供70%的所需能源。

记者:日本、意大利、德国“减核”、“去核”的做法,能够成功吗?

李长久:很多人对“去核电”持悲观态度,但我们应该看到,德国、日本的技术创新能力都非常强。在“减核”过程中,它们将把更多的时间和资本投放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上。这将对全球能源市场的格局产生不可小觑的积极影响。

今年7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过一份报告显示,2010年全球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投资总额高达2110亿美元,比2009年增加32%,但日本在国内的投资额只有约33亿美元。日本业内人士认为,日本的核能战略压制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一旦日本推出新的国家能源战略,日本可再生能源发展空间是非常大的。(半月谈记者 周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