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用“哀鸿遍野”来形容如今的光伏业。与之相关的数据是,今年以来,光伏企业毛利率急剧下降,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的价格降幅均已超过40%,大量中小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司长丁文武如此解释这场寒流:“产能过剩,供过于求,导致部分光伏企业打起价格战,引发的效应从光伏产业链下游一直传递到上游。” 的确,光伏业的产能和需求正狂奔在截然相反的两条道上。2011年全球光伏需求量预计为22吉瓦,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则令国外市场需求急速下滑,而今年全球光伏产量已经超过30吉瓦,其中中国光伏组件的产量占全球的60%~70%。 面对量价齐跌的局面,感到“日子很不好过”的不仅是中小企业。国内排名第二的光伏组件厂商江西赛维LDK、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厂商无锡尚德电力近来先后传出“将会申请破产保护”的消息,尽管双方都予以否认,但也足以让同业者感受到彻骨的严寒。 雪上加霜的是,11月8日,美国商务部正式对中国出口美国的太阳能电池(板)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这是美国首次针对中国清洁能源产品发起的“双反”调查。眼看占中国光伏出口70%左右的欧洲市场短期很难有好的表现,一旦美国这个全球第四大光伏市场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后果更为堪忧。 中国光伏生产企业所使用的原材料大部分由欧美进口,生产的光伏产品则90%以上出口国外。对外依存度过高,导致国外一有风吹草动,国内市场就风雨飘摇。 不过,多年来光伏业的无序竞争、产能跃进其实早就为这个行业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据称光伏产业的平均利润率一度超过30%,有的达到50%以上。制造富豪的神话、地方政府的热情,助长了很多非理性的投资行为。统计显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把光伏产业列为优先扶持的新兴产业。更有来自房地产、纺织等产业外的资本大举杀入光伏业,前段时间“跑路”的温州老板中,不少即涉足光伏业。“哀鸿遍野的光伏制造业是浮躁的中国产业发展的又一明证。”道杰资本总裁俞铁成一语中的。 在浮躁的氛围中,大家都忙于抢占市场,技术研发不受重视,没有核心技术也就成为中国光伏业的通病。一位分析人士称,多数中国光伏企业“原材料、技术、市场三头在外”,不过是寄生在欧美市场之上的中国车间,热衷于赚取快钱。 令投资者趋之若鹜的领域,往往距危机也就半步之遥。 不过,对于光伏业的前景,也有人依然看好。有分析称,目前火电的继续发展面临着资源、运输方面的问题,同时面临着全球环境保护的制约。而原计划大力发展的核电项目,也可能因为日本核事故而出现一定的阻碍,因此风电和太阳能仍是更具开发潜力的新能源。 事实上,为了减少海外市场的牵制,中国已经开始加速启动国内光伏市场。发改委在今年8月出台了光伏发电标杆电价。随着中国等新兴光伏市场份额逐渐提高,光伏装机容量受单一地区政策影响的时代将会过去。 此外,即将出台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有望将“十二五”期间太阳能发电装机目标上调至1500万千瓦,其中光伏发电目标为1400万千瓦。这也被视为政府对光伏产业的大力支持。 今年,工信部牵头制定并发布了《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通过建立行业准入制度,引导和规范国内多晶硅产业健康发展,现已进入实施阶段。设立门槛和行业整合必将带来优胜劣汰的推进。 “长期看好,短期看空,中期择机进入。”这是一位投行人士对光伏业发展的判断。而对眼下正处于风雨飘摇中的光伏企业而言,在好好咂摸苦涩滋味之后,潜心研发技术,合理扩张产能,才能迎来下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提炼硅是一项高耗能高污染的工序,在环境保护标准日趋严格的未来,这也将成为需要加倍重视的问题。否则,它可能会是下一次危机的种子。记者 蒋菡 |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光伏业:解决危机才能迎来灿烂
发布时间:2011-11-21
大中小
相关链接
- 走出发展寒冬 光伏市场寄望屋顶发电( 2011-11-18)
- “冬天”里的中国光伏企业:春天是否还远?( 2011-11-15)
- 光伏产业面临新一轮洗牌 企业应对各不相同( 2011-11-11)